療法簡介
顱薦椎療法(CST)源自美國骨科醫師William Sutherland的頭顱動力學概念,並由John Upledger醫師於1970年代進一步發展,成為今日常見的徒手治療技術之一。此療法強調顱骨、脊椎與薦骨的連動性,以及腦脊髓液的節律性流動。透過極為溫和的徒手技術,治療師協助釋放顱薦系統中的緊張與限制,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恢復與整體身心的健康平衡。
🎯 治療目的
- 調整顱薦系統節律與結構張力:針對顱骨、脊椎及薦骨的細微不對稱與緊繃,進行評估與釋放。
- 改善腦脊髓液流動:穩定中樞神經系統的內部環境,支持神經功能調節。
- 喚醒身體自我療癒能力:透過釋放筋膜與深層組織的限制,提升自我修復效率。
- 非侵入性、低風險的療法:適合長期疼痛、神經系統問題或對一般治療反應敏感者。
👐 治療師手法特色:
- 輕柔觸診頭部、脊椎及薦骨
- 觀察顱薦律動與筋膜張力
- 不強迫矯正,重在支持與引導身體調節
🔍 適用與應用層面
🌿 整體身心支持
- 放鬆身心,釋放壓力與焦慮
- 改善睡眠品質,緩解失眠
- 增強免疫力與自癒力
- 調整身體姿勢與動作協調
- 促進術後或創傷後康復
🧠 神經系統相關症狀
- 慢性頭痛、偏頭痛
- 頭部外傷後症候群(如暈眩、注意力不集中)
- 自律神經失調(心悸、腸胃不適、情緒波動)
😴 情緒與睡眠困擾
- 焦慮、壓力、情緒緊繃
- 睡眠障礙,無法進入深層睡眠
💀 骨骼肌肉與顳顎問題
- 顳顎關節障礙(TMJ Dysfunction)
- 肩頸痠痛、肌筋膜張力過高
👵 高齡照護與神經退化
- 平衡功能不佳、跌倒風險增加
- 帕金森氏症、早期失智症等神經退化問題之輔助調節
✅ 顱薦椎療法為一種安全、無痛、非藥物性的物理治療方式,可搭配其他徒手治療、運動治療或神經發展訓練進行,為您的健康加上一層更深層的支持。